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最新消息

  • facebook
  • line
  • print

2019/04/16

【軍民動員整合能量 肆應重大災變】

民間團體的救援力量,在災難時也發揮了很大功能

為驗證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效能,整合軍警消及民防救災能量,行政院今年3至5月間,陸續在全國11個縣市展開「災害防救暨全民防衛動員演習」(民安5號演習)。演習主要目的,係針對轄區潛勢災害特性,擬訂地震及風、水災與氣爆等複合式災害防救想定,並納入動植物疫災、生物病原災害、懸浮微粒物質及火山災害情境等進行演練,期能有效協助緊急救援,守護國人安全。

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影響,現今許多天然災害的規模,往往相當劇烈,也使得氣象單位無法有效掌握。極端氣候帶來的衝擊,前所未見。在無法控制全球氣候暖化前提下,我國絕無可能自外於這場因全球氣候變遷,所引發的環境鉅變。根據 2018年行政院中央災害防救會報頒布之《災害防救白皮書》,去年全球重大天然災害事件,多數分布在亞洲地區。以颱風災害為例,從2009年計算迄今,平均每年發生 5 次,較以往的 3.6 次上升 1.4 次,為重大天然災害發生次數最頻繁紀錄。其中並未列入其他常見災害,如地震、豪大雨及其他意外災害之統計,這些紀錄皆顯示,臺灣面臨災害威脅愈來愈頻繁。

此外,因為單一天然災害,所引發的連鎖「複合式災害」效應,亦使得相關善後工作,超乎單純的天災或人禍。最明顯案例是311日本福島大地震,引起巨大海嘯,甚至連帶造成了難以收拾的核電危機。同年7月,泰國南部連日暴雨引起嚴重水災,造成人民傷亡慘重,更淹沒了大面積稻田,導致全球米價上漲;另有多座大型工業園區,被迫關閉或減產,許多國際廠商的供應鏈因此中斷。而水災造成的水源污染,更引發傳染病。一連串災難,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損失難以估計。

一直以來,我國對於緊急事變與重大災變的應對機制,主要依賴災防及全民防衛動員體制等。全民防衛動員機制乃依據「納動員於施政,寓戰備於經建」指導,透過政軍協同合作,整合國內災害防救、傳染病防治、輻射災害應變、反恐怖行動等緊急應變體系,釋出平時積儲之人、物力動員能量,支援災害防救,建立綿密、完備的全民防衛體系,並產生足夠的動員能量,建構國土安全網,達致國土防衛、平戰一體目標,使全民國防能夠扎根落實。

隨著極端氣候造成重大災害不斷增加,國軍角色與任務,更產生巨大變化。政府賦予重任,成為災防救難的急先鋒。國軍為國家整體危機處理機制重要一環,一向本著「全方位安全」理念,達成「預防危機、掌握狀況、緊急應變、快速處理、避免擴大」要求,維護國人生命財產安全。在災難未發生前,國軍會以「超前部署,預置兵力」方式,在第一時間投入兵力,主動救災或防災;當重大災難發生時,國軍須參與跨部會機構、地方政府或民間組織,進行緊急救難救援行動。

除了國軍的救援力量,在救災現場,還可見消防、警政、中央各行政部門、地方政府、鄉鎮公所人員各司其職,全力動員救災;民間團體的救援力量,在災難時也發揮了很大功能。如紅十字總會、宗教團體、搜救總隊、各縣市急難救援協會及各醫療體系等,也都會即刻動員,投入災害現場搶救、醫事診療與人員安撫工作。

此次各縣市「民安5號」總計11場的演習,針對不同複合式災害狀況,模擬因地震引發重大災害、颱風帶來水災,空難、陸上重大交通事故,土石流災害、動植物疫災等可能災難,研提各項具體可行的防救災因應措施。主要區分災情初級查報及應急、搶險應證、災後中長期收容及災後復原4階段,秉持「地方負責、中央支援」精神,精進縣府各級應變制變及指揮統合能力,結合軍警消醫及宗教與民間搜救團體,希望在面對災害時,有效發揮救援能量,降低民眾的災損。

綜言之,面對未來可能的天災,我們要有「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的積極思維。中央與地方政府每年定期辦理「民安演習」及其他各項防災演練,使參演單位建立完整災防機制與合作平台,隨時掌握狀況,深植緊急應變能力,增進國軍與地方政府的災防默契;進而在面對各項重大突發事故時,擔負起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責大任。

資料來源:青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