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連續過程
依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發展策略,各國紅十字會均將災害應變列為優先發展的核心工作項目之一。災害發生前後的連續過程,可以參照左圖即可明瞭。以下說明災害發生前中後的過程:
緊急應變(Emergency Response)
係指緊接在災害發生後進行的各項救援活動,包括損害與需求評估、即時需要的幫助、搜索救援,及清除災害造成的破瓦殘礫等。
本會災害應變用表格包括:
災害調查評估報告表、重大災情處理日報表、重大災情處理週報表、救災處理總結報告、志工動員傳真通報表、捐贈物資簽收單、收受捐贈物資一覽表、賑濟物資出貨登錄表、賑濟物資進出貨量統計日報表、賑濟物資庫存表、賑濟物資需求通報登記表、賑濟物資發放登記表、賑濟物資發放總表及收容所登記表格等,歡迎下載運用;並請參考本網站備災救災作業準則章節。
復建(Rehabilitation)
是指為了協助災民重返正常生活、重新融入社會的行動,包括民生設施及住屋的修復或另覓他處安置災民,也包括輔導災民從事改善生計的新工作等。
重建(Reconstruction)
是讓社區返回災害前的樣子;包括重新打造民生基礎設施、維生系統等硬體,以利進行其他災後復原行動,且有助於災民往後維持生計。
發展(Development)
特指國家發展計畫中,需考量防救災相關因素。前述計畫應該要包括減災的措施,且須考量防止釀災的可能原因或風險(例如山坡地禁建及水土保持措施等)。
預防(Prevention)
是為了防災所應實際採取的措施(例如以人造雨措施來改善缺水乾旱等問題)。
減緩(Mitigation)
即減低災損的措施。
準備(Preparedness)
即備災,就是事先採取應付可能災害威脅的措施,例如建立早期預警系統及民眾疏散計畫等。這些措施可有效減低民眾生命財產損失、重要民生設施及維生系統損壞等可能性。
警報(Alert)
一旦可能成災的威脅產生,所告知民眾的資訊;其中須包含可能受災地區等相關訊息(例如:「暴風範圍正朝台灣南部移動,東南部、南部地區民眾須預防海水倒灌」)。
風險(Hazard)
民眾生命財產及其民生設施暴露在威脅中的一種狀態,且這種風險可能釀災。風險的成因則包括人為因素及自然因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