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最新消息

  • facebook
  • line
  • print

2019/04/28

【壓力的自我調適,救難人員的心身反應與因應】

透過有效而確實的訓練,安心陪伴員提供心理急救,提升受災者的復原力以及適應力

當災難發生時,救難人員因救災導致的心身(Psychosomatic)衝擊往往被忽視。一般人通常誤會,救難人員平時的訓練與經驗,己足以應付災難所帶來的心理(情緒與性格)傷害,與倫理(往後職場與家庭的人際關係)的衝擊。以往只重視生理、物理、管理方面需求的滿足,包括提供禦寒衣物與設備,安全政策與訓練計劃等,但近來則愈來愈重視災難後心理福祉(Mental Welfare)與人際福祉(Social Welfare)之防護。國內的研究指出災後其實有相當程度的救難人員是需要心理衛生專業的介入,但這些人卻極少尋求協助。

救難人員可能會有的心身反應:◆身體抱怨,譬如肌肉酸痛。◆感到負面的情緒,例如感覺憂鬱、心情低落、畏懼、焦躁不安。◆有些則表現在人際關係上,例如對人敏感多疑、敵意等等。◆在行為表現也可能有所變化,例如逃避特定的人事物(尤其與災難有關)、請假過久、飲酒、甚至離職或調職。這些反應的強烈程度因人而異,可能回復常態,也可能強烈到導致職業、家庭、人際功能失常而需要心理衛生專家協助。

救難人員可能會面臨的壓力源
1.災難本身-救難人員比一般人更可能持續暴露在災難現場,因此感官的衝擊更為強烈與多重,例如聞到屍臭、看到殘肢、聽到哀號、摸到斷垣殘壁。而這些感官經驗對任何人來說都可能引發對壓力的反應。

2.任務本身-災難剛發生時,因救援黃金時刻造成的時間壓力與工作負荷就是一個相當大的壓力來源。尤其在經驗到混亂與生死交關之際,或是災難現場氣候惡劣、資源缺乏而阻礙救災,都可能讓救難人員的身心處在高度緊張,背負救災任務的成敗是重大壓力。

3.組織方面-救難人員對自身角色定位的清楚與否、認同與否。舉例來說,被強制派遣救災的人員就很可能帶著不情願的心態與不充足的準備救災,一旦在高度壓力的災難情境就可能感受到無法負荷壓力,甚至崩潰。指揮系統的紊亂與組織內部的衝突亦可能是壓力來源。混亂、無組織、無效率的救災活動容易讓救難人員產生沮喪。

預防勝於治療,訓練救難人員習慣高度壓力的環境,因此,「壓力管理訓練課程」與「災難心理衛生因應計劃」是可行的策略
a.壓力管理訓練課程-包含壓力源的介紹、災變造成的身心社會影響,壓力預防措施與個人應變方法。

b.災難心理衛生因應計劃-規劃能減緩壓力與疲憊的程序,例如:規定工作時間最好每隔 2-4小時休息一次;輪班不應超過 12 小時,且在之後有 12 小時的休息。

c.針對救難人員-◆提高社會支持。◆專注於任務。◆情緒上保持距離。◆認知上自我提醒。
隨時提醒自己掌握能掌握的,不要浪費精力在不能掌握的事。藉著深呼吸、打直腰桿等活動身體的方式力持鎮定與振作自己。

心理急救安心員幫助照護受災者,在災後提供立即的照護和支持是一種豐富的專業和個人經驗,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能獲得滿足,但它也同時是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巨大的消耗。

※救援工作之前-決定是否參與災害應變工作時,必須先考慮自己對這類工作的心理準備程度,以及當前的健康、工作和家庭狀況。

※救援工作當中-提供心理急救的時候,辨識常見和極端的壓力反應、與組織配合幫助受災者減少壓力以及在工作中好好的照顧自己。

※救援工作之後-要有準備經歷一段調適的時間,助人者也許在一段時間內都必需把重新融入當作首要之務。

心理急救安心員需要:◆增加休閒活動、壓力管理以及運動。◆注意健康和營養。◆良好的睡眠規律。◆找尋能讓自己享受和開心的事物。◆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好將擔憂將腦中移除。

透過有效而確實的訓練,安心陪伴員提供心理急救,提升受災者的復原力以及適應力。鼓勵受災者適度休息,需要的話接受諮商,給予壓力管理的教育,互相聯絡建立聯絡網,提供正向資訊,紅十字會從人道救援搶救生命到心理急救,確實的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鼓勵受災者適度休息,需要的話接受諮商,給予壓力管理的教育,互相聯絡建立聯絡網,提供正向資訊

心理急救安心員需要:◆增加休閒活動、壓力管理以及運動。◆注意健康和營養。◆良好的睡眠規律。

救援工作之後-要有準備經歷一段調適的時間,助人者也許在一段時間內都必需把重新融入當作首要之務

心理急救安心員幫助照護受災者,在災後提供立即的照護和支持是一種豐富的專業和個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