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最新消息

  • facebook
  • line
  • print

2019/04/27

【心理急救:安靜能繫望!重建防護罩保護受災者身心復原關鍵要素】

提供心理急救,有效減低危急事件所引發的不安,提升受災者的復原力以及適應力

全球氣候變遷,天然災難日趨頻仍,加上高度都市化發展,人為災變事件層出不窮,災後嚴重的急性創傷(trauma),除了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在心理層面,更可能帶來害怕、無助或驚恐的壓力症狀。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International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Movement)倡議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目的在培訓志工,結合社區力量,於重大事件發生時及時給予心理支持。

心理急救對於危機事件當事人的長期恢復最有幫助,只要透過有效而確實的訓練,即便非心理精神衛生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也能提供心理急救,有效減低危急事件所引發的不安,提升受災者的復原力以及適應力。

「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正是針對災難發生後的黃金搶救期,提供心理支持等協助,以減緩救難人員及受災者的身心衝擊,促進心理復原。有鑑於心理急救的重要性,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分支會人員、救災隊員、急救教練、救生教練及水安志工齊聚一堂,參與本會心理急救教育發展計畫安心員培訓工作坊,培養優質的心理急救的安心員能陪伴、傾聽、撫慰及服務受災民眾。

心理急救,是為減低創傷事件引發的初期不適感,可在災難後立即由心理衛生或其他災難應變工作人員執行,協助暴露於災難中的成人及孩童以及相關災難救援人員。

災後初期心理急救:安靜能繫望!「促進安全感」、「促進平靜穩定」、「提升自我與集體效能感」、「促進聯繫」、及「灌輸希望」五項基本要素。

1.促進安全感(safety):促進安全感可減輕創傷壓力反應的生理層面,並且能改善妨礙復原的認知歷程,例如世界是全然危險的信念,以及對未來風險的悲慘化/災難化態度。

2.促進平靜穩定(calming):促進平靜穩定可減輕可能蔓延至不同場合的創傷焦慮,並能減輕強烈的激發、麻木或情緒波動。這些反應會干擾睡眠、飲食、決策及生活事務表現,若反應持續,會進一步導致恐慌、解離、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憂鬱、焦慮與身體問題。

3.提升自我與集體效能感(personal- & collective efficacy):提升自我與集體效能感,以改善個人管理困擾事件能力的信念,此目標主要透過對想法、情緒、與行為的自我管理達成。

4.促進聯繫(connectedness):創傷後社會支持已證實是極重要的PTSD 風險復原因子(Ozer et al., 2003)。社會支持與大型創傷後的情緒福祉與復原有關。促進社會聯繫,有助於個人獲取災難應變資訊,並且提供情緒瞭解接納、實際問題獲得解決、分享創傷經驗、正常化反應與經驗、因應的互相教導等支持層面之機會。

5.灌輸希望(Instilling hope):灌輸希望是災後介入的關鍵要素,因為災後顯現正向結果者,通常是維持樂觀且具有正向期待,並擁有可預期生活與自我的信心,以及有其他希望性信念的人。

能在受災區域,即時提升安全度,培育員可協助受災者身心抒解壓力,在促進安全上等於重建防護罩,是使受災者身心復原的關鍵要素。

「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正是針對災難發生後的黃金搶救期,提供心理支持等協助,以減緩救難人員及受災者的身心衝擊,促進心理復原

高振傑老師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災難與創傷心理委員會委員 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所心理醫師 國家災難醫療救護隊講師

災後初期心理急救:安靜能繫望!「促進安全感」、「促進平靜穩定」、「提升自我與集體效能感」、「促進聯繫」、及「灌輸希望」五項基本要素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分支會人員、救災隊員、急救教練、救生教練及水安志工齊聚一堂,參與本會心理急救教育發展計畫安心員培訓工作坊,培養優質的心理急救的安心員能陪伴、傾聽、撫慰及服務受災民眾